龚天平 |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甘肃社会科学”
原文刊于《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第11-18页。
龚天平,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提 要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意指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中,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精神世界走向富有,让人民享有舒适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之所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具有根本区别,西方式现代化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却带来了人和自然的双重异化,致使人的精神世界贫困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体与精神和谐发展,是人的精神世界富有的体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构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依据和根本原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要求在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体来说,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以革命文化为精神资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柱,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精神引擎,以更多更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物质载体,从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 键 词
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精神世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想信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九个本质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首次提出的新论断,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民物质世界繁荣的现代化,还是人民精神世界富有的现代化;对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内涵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大命题,具有极为宏通悠深的内涵。其中蕴含着“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人民”四个关键词,因而这一命题的核心意思大致可以界定为: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精神世界富有,让人民享有舒适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这一界定,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内涵得到理解。
(一)精神是人的观念系统而世界乃时空结合体
“精神”一词,无论是在日常语言还是在各种文字作品中都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但是人们对“精神”的理解则歧见纷呈。其英文为spirit,原意指轻薄的空气、轻微的流动。中文的“精神”,《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意项,与本文相关的是第一个,即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韩庆祥、王海滨从两个维度来理解精神:形而下维度意指人的“主观”“意识”“内心”,形而上维度意指人的内在的“灵性”“悟性”“神性”等特征。江畅对精神的界定值得借鉴,他认为,精神“是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其基因,在开发潜在精神需要并追求其满足的过程中通过培育知识、意识、观念等心理要素构建和完善,由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基本信念构成,具有实践力量的后发性高级心理系统”。这就意味着,从哲学上看,精神可以简洁地定义为与物质相对应的人的思维、意识、观念系统。同时,精神也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之所以为人并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家都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中国哲学史上思想家们强调人为万物之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界定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其实都是在宣示只有人才拥有精神,也只有人的行动才为精神所引导。
而“世界”一词,英文为 world,意指“人居住的大地或地球”“事物的整个领域”以及“唤起的意象是地球上人类社会的整个秩序”。中文的“世界”,是由“世”和“界”构成的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世”的解释,除了作为姓使用外,还有六个意项,比如“人的一辈子”“一代又一代”“时代”等,其中除了“社会”“人间”意项外,其他意项都是从时间角度解释的;对于“界”,有“界限”“一定的范围”等意项,这是从空间角度解释的;对于“世界”,有五个意项,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地球上所有地方”“社会的形势、风气”“领域”“人的某种活动范围”,还有意指作为佛教用语的“宇宙”。这就意味着,“世界”的原意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而世界也可以分为自然世界(时空)、社会世界(时空)、精神世界(时空)。
(二)精神世界是由人的精神所构成的世界
精神与世界组合在一起构成精神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卡尔·波普尔曾经做过“三个世界”的划分:一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二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三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卡尔·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二”和“世界三”即是精神世界。陈少明曾专门发表《“精神世界”的逻辑》一文,对精神世界的时间向度、空间向度、精神生活的意义作了富有思辨性的深刻分析,在他看来,所谓精神世界“特指意识中与日常需求拉开距离的心灵领域”,是“建立在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基础之上”“其边界与力量将随着意识的创造性而扩展”的世界。由于精神是指意识、思维、观念,因而对精神世界我们可以一般性地理解为由人的精神所构成的世界,它与物质世界相对应,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精神生活、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创造的精神产品的反映,涉及心理活动、道德操守、审美情趣、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心理活动是精神世界中思维、心智、认知力、情感发展和意志力状况的反映,道德操守是精神世界正当合理性的标志,审美情趣是精神世界中品位追求、雅俗程度的体现,理想信念是精神世界中引领力量和方向选择的表征。
精神世界的主体大致说来有两类:一类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主体,包括人民、组织、民族、政党等,其中组织的精神世界如企业精神文化,民族的精神世界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和为贵的交往观念等,政党的精神世界如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追求,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科学态度,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等;一类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主体,这主要指个人,个人精神世界是以心灵自由、道德自主、审美自然、人格自信等呈现出来的。当然,群体精神世界与个体精神世界虽有区别,但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群体精神世界最终也要落实在个体精神世界。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人民性规定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人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要推动人民的精神世界走向富有,让人民享有充实的、舒畅愉悦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每个人成就自身、完善自我成为可能。因此,精神世界的主体显然只能是人民而非其他,这就意味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人民性的规定,而人民性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意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或一个国家的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的普通人,但人民也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生命个体组成的,因而落实于社会基本成员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以人民为中心是指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为出发点,以人民为归宿;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人民的生命、权利且最为根本的是人民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不仅要求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上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丰富精神世界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丰富其他什么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丰富精神世界就要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在丰富精神世界中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人民是丰富精神世界的主体,就意味着,一方面,精神世界丰富发展要通过人民来呈现,这就要求丰富精神世界要始终坚持人民本位,面向并服务人民大众,通过人民大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建设热情和实践行动来呈现精神世界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精神世界丰富发展要通过人民来推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起,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迈入新时代以来,依靠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杰出成就,极大鼓舞了人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演进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仍然需要充分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大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第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源泉来自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体现为价值理念、道德操守、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富有,也体现为音乐舞蹈、琴棋书画、戏剧影视、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这些都来源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新题材、新形象、新情感、新观念,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清新的源泉和鲜活的素材。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源自人民及其实践,脱离之则会既无根基亦无源头,从而失却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第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是通过一系列成果来显示的,但这些成果是面向人民大众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所占居、独享的。从根本上而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让人民大众共享精神世界丰富发展的成果。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惠及人民,才能真正使人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基本目标,即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根本原因和价值依据,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现代化,人民幸福生活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精神世界富有的体现
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体与精神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其中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因此,谈论人的全面发展就只能在个体的意义上进行。从个体角度看,任何人都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一方面,人是以肉体即身体的形式而存在的。从这方面说,人与动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生物遗传与自然进化的产物,受制于同样的演化进程。另一方面,人又是以精神的形式而存在的。从这方面说,人与动物就判然不同,“人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摆脱自然因果性的链条,其行为动机可以超越基因配置的作用,在充分顾及社会的接受性与认可度的条件下,基于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一种自由自主的行为决断,从而享受自由与责任、权利与尊严、道德与文明”。人的发展既表现在身体的发展也表现在精神的发展上,其中身体的发展首先需要身体健康,因为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身体健康”,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一系列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各种体力、脑力和情感能力”“往往会受到妨碍”。在此基础上,身体的发展就表现在体育技能、劳动能力和交往拓展能力的提高上。同时,人的发展并不止于身体的发展,而是还需要精神的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指人发展的全面性、普遍性,全面性、普遍性又是以人的身心和谐、灵肉一致的发展呈现出来的,只有身体与精神共同发展才是全面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但是,相对于身体的发展,精神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属于自然又同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不是程度上的,而是本质性的,正是通过对‘精神’的获取所形成的跳跃,使人最终成为人”。这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是通过人的精神世界的富有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的富有就表现为人既能够自由选择也能够合乎道德地行动。只有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富有,才能实现作为整体的人民精神世界的富有,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西方式现代化使人的精神世界贫困化
物的全面丰富其实在西方式现代化中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西方式现代化是充分利用资本逻辑和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从开始起到“它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即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由于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只为资本家所有,而不为雇佣工人所有,工人的劳动也是雇佣劳动,因此资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不为工人所有,雇佣劳动也是异化劳动。这样,资本不仅造成了劳动的异化,还带来了人(既包括雇佣工人也包括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体现为人的片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贫乏,也就是人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或者说“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不仅如此,资本与私有制的结合还造成自然的异化。马克思曾对资本给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了精辟的揭露,在他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在这种本性的驱使下,把自然从“自在的更高的东西”和“自为的力量”变成“真正是人的对象”和“真正是有用物”,变成“普遍有用性的体系”上的一环,而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探索也不过是为了“服从于人的需要”,资本使自然沦为赚钱的工具。本来,自然应该是“自为的合理的东西”而具有超越性,但资本使其一切领域都服从于生产,失却了这种超越性,从而异化了。正因为西方式现代化在带来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人的异化,致使人的精神世界贫困化,还造成自然的异化,所以这种现代化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依据
与西方式现代化本质上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第一,从现代化的本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只有人才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化就是要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现代化的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从社会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社会形态,根本特征就在于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因而它必须消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状态,把人从受资本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奴役、盘剥下解放出来,使人不再是异化的、工具性的人,而是自主自择的、目的性的人。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生活于这种社会制度之下的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领导力量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又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都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把人的全面发展写在自己奋斗旗帜上的伟大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在此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取向。既然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圭臬,人的全面发展又最终通过精神世界富有呈现出来,那么人的全面发展理所当然地构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依据和根本原因。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地体现为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就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那么,到底如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表述虽然不同但实质内容一致的两种说法,前者就意味着后者,后者也意味着前者。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要求就在于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意指作为主体的一定民族、国家、政党、群体(正式群体)或一定个体对其所创造的文化之价值和作用,对文化之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充分认同和坚定信念;文化自强则指作为主体的一定民族、国家、政党、群体或一定个体所创造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现代化,也是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就是通过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古圣先贤在观察天地自然之道、社会人伦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规律和准则,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华文明标识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拥有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深刻体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国人民意愿的反映,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与合作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因此,我们绝不可等闲视之,而应该挺立起坚定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并将之转化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勇往直前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革命文化为精神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须臾搁置革命文化。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并形成的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就在这一伟大斗争中,中国革命文化得以孕育并最终形成。革命文化是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核心的伟大精神谱系,主要内容有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改变中国历史命运、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动力源,既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传承,还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时代对文化的新创造,毫无疑问地构成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优秀精神资源。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是先进的,是因为其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先进的,其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其发展方向是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作为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核。价值观就是以观念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人们对社会精神层面中什么东西是好的、有益的、值得追求的等总看法的体现,它可以作为标准影响人们对善恶对错好坏的判断,还可以作为一种规范和控制机制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选择。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中孕育并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下普遍认可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指明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够保证我国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国家现代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能作为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促成社会成员精神沟通、团结互助,也能尊重社会成员个人选择,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性,促成社会和谐,这又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个人生活的应有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为个人生活提供意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我国公民个人素质的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不仅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也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是否具有强大感召力,因而构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本原则。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丰沃土壤,同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但即便风云变幻、时代变更,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一贯秉承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原则,已然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价值精神。古代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如晏子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的鲜明写照。当然,古代中国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混杂在一起,需要我们理性分析,从中吸取其蕴含的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成分。随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则经历了时代洗礼,实现了由“忠君”向“忠民”的历史性转换,特别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古代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主义的分水岭。近代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多少中华儿女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实际行动生动地践行了这种价值观。随着中国社会进入现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宗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和激励之下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此,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也必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赓续、高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以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向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第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精神是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它具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集中体现着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当下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时空,引领这一新时空的核心时代精神就是改革创新,这一精神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的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都需要改革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创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展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文化精神,已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它必将成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强大动力。
(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精神引擎
理想是确立于人们观念之中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信念是主体对理论真理性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内在确信,包括科学信念和非科学信念,其中科学信念是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以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培育和树立理想信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那么,理想信念具体指向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逻辑融贯、内容自洽、实践递进的三位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其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价值依归,指明了人类自我解放的必然路径,成为被历史证成的具有科学性的信仰,从而构成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人类未来所擘画的美好愿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范型,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中国的具象化呈现。理想信念是人们实际行动的指路明灯,表明人民精神世界具有韧性,使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明确,虽遇艰难险阻亦不会疲软松懈,而是宁折不弯、愈挫愈勇。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可以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价值依托,孕育动力源泉,还可以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锻铸主体的精神灵魂,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引擎。
(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优秀文艺作品为物质载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项事业伟大而艰巨,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这就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来塑造人民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作为有物质载体的精神产品,是精神世界的话语方式,是特定时代精神生活、精神风貌的直观展示。优秀作品不仅承载人们的道德价值追求,也呈现人们的审美情趣,还提供人们应该效仿的榜样模范,对时代精神生活浓厚氛围的营造和精神凝聚力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建设上取得丰富成绩,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如《觉醒年代》《山海情》《中国机长》《长津湖》等,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开发了数字图书馆、国家公共文化云、“云端”博物馆等线上文化资源,为人民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向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纵深推进,仍然需要大量的真正触及灵魂、引发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通过优秀作品留存美好中国记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人民精神世界,并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巨虹